腾讯首次投资科技自媒体:傲娇的差评,直男的胜利
2018-05-24 10:24:13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
“差评不差,只是傲娇。”

这是锌财经创始人潘越飞对差评的评价。“傲娇”,这两个字里包含了整个媒体圈对差评的印象:年轻犀利、攻击性强,还有一点,就是独来独往的高冷。

这是一家不一样的媒体。

就在今天,这个不一样的差评,宣布完成了由腾讯TOPIC基金 (腾讯兴趣内容基金)领投,云启资本等跟投的A轮融资,融资金额为三千万。

引人关注的是,这是腾讯成立内容基金后,对科技新媒体赛道的首笔投资。

作为邻居的锌财经,也一直关注这家“科技第一自媒体”的发展。在近期,锌财经也深入采访了差评的内容、电商和市场团队,我们发现,和用户高度相符的是,这家公司的员工性别占比。这是一家属于直男的公司。

差评君

但是很遗憾,我们没有采访到差评的创始人“差评君”,原因是他业内知名的重度社交恐惧。

一个对媒体恐惧的媒体人,这本身就是一个有趣的悖论。就像张小龙自称“一个社交失败的人”,居然做出了微信这款堪称完美的社交产品,而知名“社恐媒体人”居然做出了一个拥有600万粉丝,风格张扬的科技自媒体。

差评和微信的气质这么契合,似乎也能找到原因。

更巧的是,拨开“科技第一自媒体”的外衣,我们发现这个从微信生态里成长起来的差评,也继承了微信的野心:他们也要建立自己的生态。

1

我们是卖思想的,不是卖新闻的“完全不是记者的样”,一位业内资深媒体人用这句话来评价差评的主编,小黑胖。“记者不是那样的。”

或许,这位前辈的话可以理解为:记者不会这么愤世嫉俗,记者的表达欲不会这么强,记者没有这么强的攻击性。

总之,这个出生于1996年的理工男,在用一种科技直男的审美,批判的眼光,互联网产品的逻辑,打造出如今这个10w+和爆款频出的差评。

差评内容主编:小黑胖

我们很少做实地采访的选题,严格意义上来讲,我们不算是那种一手新闻的那一线,因为我们不是专业媒体,也不是老媒体转行过来的,有很多资源,我们也知道,我们现在肯定不是第一个知道消息的人,但是我们是卖思想的,不是卖新闻的,我们会有事件评价,事件分析,事件科普,这是我们自认为其他媒体比我们弱的地方。

2.

我们很少用数据说话,比如谁盈利多少,因为我们又不是财经媒体,我们是科技媒体,我们是说这个行业怎么回事。

3.

大公司会有自己的电子博物馆,我们的所有资料都来自于他们的电子博物馆,还有维基百科。我们现在都是找公开资料,在国外有很多数字博物馆都是完全免费,并且可以用于商务。

有一件事很扯,前阵子我们也写了盛大陈天桥的事情,其他媒体都不知道我当时用了一张2001年还是1997年,又好像是1999年的网站截图,就是盛大第一个项目的截图,其实这张图网上是没有的,但是我发了那篇文章之后所有人都有了这张图。如果我质问他们知不知道来源,他们肯定都是不知道的,要么引擎,要么怎么样。但是我的出处就不说了,这是我的一个秘密,就算我们自己的一点小技巧。

腾讯首次投资科技自媒体:傲娇的差评,直男的胜利

4.

我们觉得世界发展,尤其是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,大家不应该只知道社会新闻。这个世界变得太快了,但是媒体明显没跟上,我们可能给大家一个跟上的渠道,我们现在每条有一个“小黑胖”,“小黑胖”是一个很短很快的新闻,标注会加一个自己好玩的评论。很多人都觉得很奇怪,因为我们标题起得特别长,是把所有事都汇成一句话。

当时就是想当一个产品做,好比我们是一个IP,我们为什么要做这套东西?我希望人们可以非常快速,简单地去获取到科技互联网的资讯,甚至你不用打开就可以知道这个事,所以我们才会把标题做成这个样子。我们做得一切都是有逻辑的,都是为用户,我们不是想开心一刻,互联网的梗变化非常快,我们想让大家及时抓住这个梗,不要被这个时代落下,别总搞那些万年老梗。

5.

我们做选题有点像做产品一样,公众号都被收纳到一起。第一眼我要让你感兴趣,也就是头条的标题一定要好,就算这个人可能对这件事没兴趣,但是总要好奇一下,这样就点进去了,点进去,就变成我的潜在用户,就能看到其他更多条。我们现在一天七条,我要保证我的选题里,有一条是他感兴趣,会点进去看的。所以我的内容要足够丰富,什么都有。

6.

我们的选题是头条制的,这个东西能不能做?把选题抛出来,大家一起投票。差评之所以受大家喜爱,是因为我们是有人味的,而不是机械地去追逐什么火我们就怎么样,我们是人为去控制的。我们编辑部里的每个人都担任差评君这个角色,我们必须要做到高度统一。

7.

我们在维护这个IP的时候,只有当我们足够像的时候,我们才能够做好,所以我们招人很难招。我们现在的写手大部分都是粉丝。要应聘的话,我们会先在微信上聊,其实这是在看我们是不是同类人,然后再看能力行不行。如果不是一类人就不用看能力了。我们微信上会聊聊兴趣爱好,平时刷不刷B站什么。

8.

其实,比相亲还难一点。

9.

我会问他,知道的科技公司有哪些?大的说一些,小的说一些,国内说一些,国外说一些。综合网站知道哪些?现在什么东西众筹比较火?谁又说过谁?你对他看法怎么样?我们其实对理科要求挺高的,会问一些物理类知识,数学类知识。

10.

我问他为什么量子力学和日力学要用统计来做,而不是直接研究某一个例子。因为这门学科是一个概率导向。现在大数据时代,算法里面跟数学、概率学上的东西关系很密切,会问他能简单说一下贝叶斯定理吗?能用来做什么?

11.

我们曾经因为广告吵过架,打过架。

12.

“目前微信生态的行业打开率是1%到2%左右,我们高一点,高多少就不说了。”

“为什么不说?”

“说出来怕他们害怕。”

差友(差评粉丝)和锤粉(锤子粉丝)的重合度还是挺高的“内容和电商结合是很难的一件事情”。

在差评君本人为数不多几次公开露面的分享里,这句话给一位媒体主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
内容重塑电商,这是差评一直在实践的议题,目前差评主要通过广告和电商盈利,根据差评给出的官方数据,“黑市商城”上线一年多,拥有3万多会员客户,在每周只做一次活动的情况下,月GMV达到400多万。

内容电商,这是一条媒体寻求流量变现的常规路径,也是真伪一直在争议中的命题。差评拥有强大的微信端流量,但是这种东怼怼西怼怼的媒体风格,真的能俘获品牌方的心?

与内容团队的犀利毒舌截然相反的是,电商团队的老大Frank则是一个温和的和平主义者。很沉稳,很正常。

差评电商总监:Frank

1.

我们最开始是自媒体的身份起家,但是去年的时候,大家都在提的,比如咪蒙,比如新世相,每个新媒体他们都有自己的第二业务,比如说新世相慢慢变成一家广告公司,咪蒙不停地去孵化一些小号,然后把媒体做得很深。差评的话,本身诞生于杭州,我们有很强的电商基因,所以我们觉得电商是一个很好的变现方式,同时又不伤害到内容。

2.

早期的电商团队其实也经历了几个摸索的阶段,因为最初我们是想做跟科技相关的内容,然后去找一些国外非常前沿的科技产品,带回到国内,客单价很高,像那种都是过千的,当时是觉得我们做内容这块的人,还是蛮有一些极客情结的,就想说把这种东西带给粉丝,实际上到落地的时候,你要考虑到粉丝的购买能力,包括他们对于一些新出产品的接受能力,包括我们作为电商渠道的一个溢价渠道获取能力,都要考虑到,当时也走了一些弯路,后来慢慢地,我们开始去做一些能够让粉丝购买得起,比较亲民的一些产品,也摸到了一些属于差评这块的电商套路。

3.

因为差评做电商跟其他的平台不一样,我们是基于内容,然后我们会在内容里面提到我们产品的特性,包括品牌的历史,从而把货带出来,这样的话,一个粉丝对于新事物的接受,会相对来说有个建设的过程,就比较好带货。然后我们也摸索出来套路,也会有一些爆款产生,基于爆款会做一些新的东西,其实我们之前有食品。

4.

卖食品,因为想说我们粉丝里面肯定有吃东西的需求,也希望有一些复购,因为食品就包括有复购,正常的科技产品的话可能购买一次就结束了,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我们不太适合做食品,也砍掉了。

5.

现阶段的话,我们还是说会做好我们自己的品牌定位,比如说新青年生活指南、提升生活品质,还是基于科技,跟我们粉丝的属性更接近的一些产品。

6.

我们在配备我们最强大的仓储,之前也类似于其他的自媒体变现,找一些商家,你们给我供货,我们先卖,但是会发现很多问题,毕竟客户买了5个东西,5个包裹分别从不同的地方售货的事情也有,体验特别不好,这个时候我们就希望我们所有做的产品是通过我们差评自己验过、体验过,我们觉得我们的产品OK,至少我们的同事会买的产品,我们才会上架。

7.

我们有一个很小的细节,比如纸箱,一般电商都是普通包装的纸箱,为了方便客户用的是能再生的胶带环保那套,我们都用易撕掉的纸箱,这种纸箱的成本要比普通只想高几倍,但好处就是不需要外面一层层的缠绕胶带,轻轻一撕就可以打开纸箱,用户开启的时候更方便也更简单。

8.

我们也做过情趣用品,因为我们的用户大部分都是男生,一般都有需求,但是做了数据调查,包括销售了以后,发现并不好,可能相对来说我们的客群还是三观比较正的。

9.

上周做的一个化妆镜,就这个单品,在24小时卖出了3000多套,销售额超过100万。为什么我们的主要用户都是男性,我们还要卖化妆镜,那是肯定因为这段时间刚好是520、情人节或母亲节,我们抓住了痛点。

10.

差评其实不是一家强运营的公司,但是电商又特别需要运营,所以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对供应链特别了解的人,就是他可能要跨出这个行业。我们要找主编或者找科技爱好者,到粉丝里面一抓一大把,但是这样的专业人才就会比较难。

差评的基因不一样,我们没有包袱“差评盈利了吗?”这是业内很多投资经理在提起差评时最好奇的问题。

现在有了答案,“还没有”。因为接触的都是科技公司,所以内部也会更愿意接受科技公司的逻辑,“像亚马逊,他们会把自己的利润先维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,把赚的钱更多投入到以后未来的布局当中。”

自媒体圈的亚马逊,这也是锌财经记者第一次听见这样的概念。但是媒体发展的天花板是整个行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目前,差评的的业务主要分为三部分:1.新媒体业务;2. 电商业务;3.众测社区业务。

拥有高黏度用户的差评,如何把这批用户转化成自己在社区和品牌面前的底气,这也是差评的市场总监莫润或正在做的事情。

差评市场总监:莫润或

1.

现在我们自己的内容生产相当于PGC,就是我们会养将近二十来个作者,但是接下来会去招募一些专栏作者,是有点像UGC,但是专栏作者也会有很高的专业程度。我们可能会招募1000名专栏作者,这个量级的话相对来说比较大,也会有更多的平台去承载这块生产的内容,专栏作者就会跳脱出微信这个生态,去做资讯这块。

2.

广告、电商,未来我们还会有众测这块,其实众测现在还在比较早期的版本,但是未来它会演变成一个社区,然后它可能会联结到产品,可能会有差评内容在上面,然后我们的粉丝也好、用户也好,也可以在上面分享一些他的使用体验或者对于一些资讯的看法,相对来说是一个集合型的平台。

3.

众测属于我们社区的布局,上了之后,你评一个简单的问卷,然后通过在朋友圈分享,比如说你有个好友填了这个问卷,通过你分享得来的,你就可以多一次抽奖机会,然后可以通过朋友圈不停地裂变去传播,它首先是一个传播途径。同时我们通过问卷的收集,也获取了用户对于很多产品的需求,比如说我现在对于无线耳机的市场存量、需求,用户更看重的是它的续航还是它的音质,还是便携性,还是可能会涉及到防水,这些的话都会给品牌方起到一个新产品开发、市场调研一个很大的样本库,这个就是我们跟品牌方互相的联动。

4.

另外我们也会基于这块,去丰富我们科技产品库,接下来会通过爬虫抓取的方式把这个库慢慢建立起来,可能以后的状态是,比如说要买蓝牙耳机了,你可以通过差评的众测社区,看它的整体评分,其他的用户使用体验,还可以在上面进行抽奖,那众测慢慢的会变成这个社区里的一个引流工具。目前来说,我们众测上线半年,参与人数应该将近4万,然后相当于是现在国内第一的众测,而且远超二三名。

5.

一开始大家对我们要做众测这件事情都觉得不看好,因为本身之前早期像一些老牌的众测,像什么新浪众测,量级都做不起来,所以他们会说众测这个模式本身存在问题,不具备成长跟变现的能力,但是我们的思路其实把众测看是一个流量工具,后期的业务链条也好、模式也好,会和电商和媒体业务做一个打通,会更完整。

6.

腾讯投我们,肯定是因为内容赛道这块,但如果说差评仅仅只有媒体业务的话,瓶颈会非常明显的,他投资我们,肯定是希望这家公司是有很强成长性。首先我们媒体的营运模式,还是要通过广告去做,它的上限其实很明显,比如说你的单条广告的价格很难再往高了,而且我们现在的价格已经是所有自媒体中最高的那一批了。我们的定价其实筛掉了很大一部分的广告主,包括我们也会担心,比如说广告接多了对内容的伤害,对粉丝的影响,所以腾讯的投资肯定是基于我们未来的潜力,这个潜力一方面体现在电商上,另一方面体现在我们社区的布局上。

7.

现在我们市面上很难说找到一家,跟我们是走一样路子的公司。这也跟我们团队的基因可能有关,因为我们不是传统媒体出身的,没有很大的包袱,或者说我们的想法会更发散,我们就是觉得什么东西适合做,而且到了那个时间点就会顺理成章的就会慢慢出来了。

8.

像电商这块它要去完善它的仓储跟服务,我们差评在品牌化了之后,要开始做一些市场动作,这些都是一些需要投入的部分。我们一开始做新媒体,我们的利润非常高,大头支出基本上就是人员薪资,所以我们觉得做得很舒服,但是当你要开始做技术开发这块的时候,就完全不一样了,每个程序员都很贵的,我们要买服务器或是很多测试的东西,这块投入很大,但是我们觉得,这是我们未来能够把产品更上一个台阶的基础,所以我们这块的投入很舍得,同时钱也要有地方花,投资人也希望把钱花在更好的一些地方,不需要把钱一直放着。

9.

技术开发要做什么?不告诉你们。

10.

我眼中的内容部门,如果用一个词的话,就是“不可控”。但是这一年,我们发现差评慢慢有条理了,大家明显就比去年成熟了很多。内容的产出,整个流程,包括大家讨论的话题也越来越专业了,电商经历了去年一段时间的摸索期之后,也步入正轨。我们市场这边品牌宣传,未来也会更多以黑市的品牌去露出,但现在还是以差评这个主要品牌的输出为主。

文章 ∣ 崔艳

编辑 ∣ 惠敏

摄影 ∣ 黄硕

手绘 ∣ 精卫

©本文版权归“锌财经”所有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