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团们欺人太甚,餐饮商户触底反弹?! 
2018-01-09 11:07:00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2010年,互联网发展初期,所有的红利都在线上。王兴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团购网站,花了5年的时间,把餐饮行业撸了一遍,垄断了餐饮线上流量。

现在,他们最新对外数据是:日订单1800万,无比庞大的交易量,其中外卖占了1600万单,也就是说美团从原先的团购网站转型成了外卖网站。

但在锌财经走访的29家餐饮品牌中,有24家在美团、大众上都有优惠,但力度不大。像是外婆家、胖哥俩,绿茶等“排队餐厅”,直接停掉了线上的优惠和团购,仅留排队或是外卖服务。同时,在18家建起用户体系的餐饮品牌中,有4家开始尝试自营外卖,肯德基甚至做起了外卖众包。

对此,餐饮行业连续创业者、食在有趣联合创始人张凯亮给出的答案是:移动支付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变异环境,它重塑了空间和交易场景,让OMO成了一种新的可能。

而这带来的最明显的冲击在万亿级的餐饮市场里,商家看到了机会,传统外卖遇到了瓶颈。

张凯亮,餐饮行业连续创业者。

首次创业做餐饮线下的saas软件,签下杭州一众餐饮品牌。

2015年联合创立食在有趣,物联网收银开创者,开创了餐饮店去收银机,只用一台小票机扫码点餐收银的先河。

四川绵阳有家火锅店,每天外卖的流水很高,1500-2000左右,占了总营业额的80%左右,但潘老板在季度盘点后发现,利润在20%左右,外卖平台的回扣也在20%左右,钱最后都被像是美团、饿了么这样的外卖平台赚了。

事后他找到了美团,当时的对话是:

“我可以只申请更低的佣金吗?”

“下不来的 。”

“只用美团呢?”

“也不行。”

而在它周边3km的餐饮店,都是这样的状态。大商家还好点,可能有谈的资本,小商家基本都到了20%,加上配送费、物力成本、人力成本,各种乱七八糟的加在一起后,根本赚不了多少。他们对美团这样的平台真的是又爱又恨,有想办法逃脱美团压榨的需求在。

包括两岸咖啡的老板在2017年初就考虑说要搭建自己的外卖体系,他的逻辑是这样的:两岸咖啡每年的外卖营业额在1000万左右,10%的佣金,就是100万,拿出来做收银系统完全足够。

而在过去一年的发酵后,开始注重用户体系搭建、开始做自营外卖的品牌不断变多。

深圳“外卖王”义泰昌,曾在美团销售前20名中占据7家,饿了么销售前10中占据2家。现在他们采用的外卖策略是1公里内自助配送,1公里外众包配送。

而摇滚沙拉等新兴外卖品牌,会在路上给你张二维码,让你去扫码关注公众号领取红包,从而搭建自己的流量池,通过个性化推送进行二次激活。也有一些新开的店还在美团上用很低的折扣引流,但是他们基本是打着美团优惠的旗号,吸引客人到店后办电子会员卡,连支付都不从美团走。

这就是我看到的一个大趋势。2018年,我预测自营外卖一定会有一个大爆发。商家通过餐饮软件运营自己的流量,然后找到跑腿公司送餐。而干众包的人、跑腿的人也会跑出很多机会。

包括美团、饿了么现在也在做众包,前段时间朋友圈还有个流传挺广的段子:饿了么的公关方向是科技让饿了么提速;美团的公关方向是美团的配送员陪你看电影、修灯泡、打排位,无所不能。

而这背后,是移动支付及其重构的空间和交易环境在推动。

这个时代是一个以互联网技术驱动为核心的,万物互联的时代,是所有行业前所未有地发生经济重构、消费扩张的时代。我定义移动支付、物联网是这个时代的培养皿,为这个时代提供了必备的“变异环境”。

举个简单的例子,单车。

杭州很早就有单车,当时取车需要刷卡,还车也必须在12点之前,由于流通手段不是很便捷,导致整个体验很不好。后来共享单车出来了,单车能随停随走,随扫随开,改变了最后一公里发的出行方式。

这背后其实有两个关键的技术支撑:物联网、移动支付。

以摩拜为例。每辆摩拜单车里都有一张SIM卡,用户扫单车上的二维码的时候,手机自动识别锁的编号并将编号传送给云端服务器,服务器拿到编号后直接给单车发送开锁信号,开锁后,信息再反向传回。

这一过程中,物联网、移动支付把时间空间都突破了。具象一点说,每个物品都有自己的交易场景、交易属性,物联网为共享单车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场景,在这个场景中,没有移动支付就没有意义。

而移动支付,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的角色,是媒介,也是流通手段。

它带来最直接的变革是它使空间和交易环境更加多元,传统交易环节的各个角色都发生了变化:原来社区店只是销售点,现在成了线下提货点成了物流中转站;移动支付放到餐饮的场景里,就是原来只能在收银台排队买单,现在能坐在餐桌边上扫码点单了;扫码停车费、扫码购票等形态也不断出现……

这也是我更强调移动支付重要性的原因。它为这个时代提供了交易必备环境,就像一个培养皿,培养了滴滴、单车、新零售等一批新的功能和模式。

移动支付的高渗透,使OMO成了一种可能。

今天,大家都意识到线上流量越来越贵,线下流量依然是价值洼地。OMO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产生的。

它有几个特点:第一,流量跟数据一定是来自线下;第二,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交易行为;第三,发生的交易行为要导到线上做分析和延伸,最后再扩展到线下。这三点缺一点,都不是OMO。

而且要强调的一点是,它不是简单地去线下套流量,更多的应该是要拿到用户的交易信息。举个例子,扫码关注公众号领奖品,或者是连WiFi打印照片,类似的模式其实不属于OMO,因为数据和流量没有交易属性,没有太大的价值。

至于OMO带来的商机,主要在两个方面:

第一,通过软硬件升级来洗牌整个行业中的资源。

1、产业升级的大前提是要有一定的技术累积。

整个产业升级的时候,软硬件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口。如果你能把全中国所有的硬件全部替换遍,就是一个很大的生意。

但这很考验一家企业的技术累积。比如收银软件,它就是一门以产品为导向的生意,产品好坏,是不是稳定,价格是不是足够吸引人,是商家最终决定要不要用你们家的收银系统的根本原因。现在也能看到很多人都在做云收银系统,但没有深入行业一年以上的基本上是渣渣。

同时,因为你的替代,整个行业的资源可能会被洗牌。

比如我们在四川绵阳有个代理商,通过这样的方式他手上已经累积了三四百家餐饮资源,那么他之后可以做产品的供应链,可以搭建配送团队。但在升级之前,他其实是没办法去触达这些商铺的。

这种对“升级”的需求正是食在有趣预设路径的起点。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招募合伙人的方式深入三四线城市,信息化升级是摆脱美团外卖控制的武器。

2、产业升级的关键词是成本,长尾市场。

1698年英国萨维利发明了蒸汽机,因高昂成本只为少数人和少数行业使用,1765年由詹姆斯瓦特改良后大幅度提高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最后广为所用,开启了著名的大“蒸汽时代”。

成本一直是产业升级的关键词。现在一套主流收银机成本到终端的价格主要有几个方面组成:

硬件成本,一般包括收银机、打印机、拉网线等。现在市面上最便宜的收银机制造成本大概800左右,打印机成本在300左右。但是800左右的PC、PAD配置其实是不应该被拿来做收银的。

销售成本,举个例子:一个4000的销售人员,卖5000一套的收银机,一个月卖2套,销售成本是2000块。卖500块的小票机,卖20套,销售成本是200块。

除此之外还有维护成本等。只有降低整个系统的升级成本,才可以去普及长尾市场。

第二、是做线下数据和流量转化的会爆发。

1、数据公司越来越值钱

我之前做过这样一个统计:一二线城市,一个人的线上消费频次大概只占到30%-40%,剩下的都发正在线下。从这个角度考量,如果只有线上交易数据而无法拿到线下交易数据的话,这个人的整体框架是不完全的,形成的用户画像也不牢靠。

现在不一样了。线上人口基数带来的红利已被消磨殆尽,而线下流量有更低的成本,更高的稳定性,原本线上的都在往线下跑,并且试图基于大数据打通线上线下行成交易闭环。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数据公司由此变得越来越值钱,特别是分析线下的数据公司。

2、新餐饮成OMO最热的领域

今天,在餐饮行业中,我们都能看到的一个现象是:不管是外婆家、新白鹿这样的中高端餐饮品牌,还是沙县、兰州拉面这样的小餐饮门店,收银都在线了。以前,一些能记得清谁来过,谁是老客的服务人员的工资能到普通服务人员的4倍。现在线下的流量、数据都能被转到线上,系统能直接给用户打上标签,并进行后续的运营。

2014年,我也试过做餐饮品牌线下数据,但面临两个问题:数据维度不多,数据量不够,这个问题根本无法解决。

今天,整个餐饮行业都在进行信息化升级,每天到店吃饭的每个客人的每个行为,都会形成数据上传到云端。

或许,线下餐饮店的春天已经到来。

1:商业是速朽的,只要底层模式是建立在“吸血”机制上,再巨无霸也会被挑战。

2:来自同行的挑战不可怕,最可怕的是来自底层商业力量的挑战,层出不穷。

3:大家挑战的初心,不是返佣、不是成本、不是利益,而是在充满不确定的商业环境中寻找确定性,减缓自己的不安感。

文章∣鬼车

编辑∣强强

摄影∣黄硕

手绘∣陵鱼

©本文版权归“锌财经”所有

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